您好,欢迎访问启旋教育!

400-880-7076

咨询热线9:30-18:30(周一-周五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热门推荐 >

中医课堂丨中医师承入门前要先知道的57个常识!

更新时间:2025-06-20

  考点1:

  病: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。

  证: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理概括。

  症:症状和体征的总称。

  考点2:证异则治异,证同则治同。

  考点3:

  气机:气的运动升、降、出、入;

  气化: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。

  考点4:五脏分阴阳:肝为阴中之阳,心为阳中之阳,脾为阴中之至阴,肺为阳中之阴,肾为阴中之阴。

  考点5:阴阳对立制约: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"、“动极者镇之以静,阴亢者胜之以阳”“夏至四十五日,阴气微上,阳气微下”。

  考点6:阴阳互根互用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、“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、“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”、(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”、“昼不精,夜不瞑”。

  考点7:木曰曲直,火曰炎上,土爰稼穑,金曰从革,水曰润下。

  考点8:

  五音:角徵宫商羽;

  五声:呼笑歌哭呻;

  五变动:握忧哕咳栗。

  考点9:

  气有余,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;

  其不及,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,己所胜轻而侮之。

  考点10:

  肝病,色青,见弦脉,属于色脉相符;

  肝病,色青,见浮脉,属于相胜之脉(克色脉),主逆证;

  肝病,色青,见沉脉,属于相生之脉(生色脉),主顺证。

  考点11:治则:相生: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。滋水涵木法、益火(相火)补土法、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。相克:抑强扶弱。抑木扶土法、培土制水法、佐金平木法和泻南(火)补北(水)法。

  考点12:

  五脏:化生和贮藏精气。

  六腑:受纳和传化水谷。

  所谓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

  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

  考点13: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;骨、脉既是五体又是奇恒之腑。

  考点14:心:主血脉、藏神。

  肺:主气司呼吸、主行水、朝百脉主治节。

  脾:主运化、主统血。

  8白阳

  肝:主疏泄、主藏血。

  肾:藏精、主水、主纳气。

  考点15:

  心与肺:宗气连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。

  心与肝:行血、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。

  心与肾:心肾相交:水火既济、精神互用、君相安位。

  考点16:

  人肺与脾: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——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。

  肺与肝: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——肝气从左升发,肺气从右肃降(气的调节是肝肺、枢纽是脾胃)。

  考点17:肝与肾:精血同源(肝肾同源、乙癸同源)、藏泄互用、阴阳互滋互制。

  考点18: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、肺、肾、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:

  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;

  ②肺气宣降以行水;

  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;

  ④肝气疏泄促水行;

  ⑤三焦决渎利水道。

  考点19:血液运行主要依靠:心主血脉;肺朝百脉;肝主疏泄肝藏血;脾主统血。

  考点20:

  胆:贮藏和排泄胆汁、主决断。

  小肠:受盛化物、泌别清浊、小肠主液。

  三焦:“中渎之府”、“元气之别使”、“孤府”。上焦如雾,中焦如沤,下焦如渎。

  考点21:女子胞与经脉的关系:与冲脉和任脉联系最紧密。冲、任二脉,同起于胞中。“任主胞胎”。

  考点22:水谷之气+自然界清气=后天之气(宗气)。

  考点23:肾为生气之根;脾胃为生气之源;肺为生气之主。

  考点24:

  宗气:在胸中聚集之处称为气海、膻中。

  营气:营气行脉中;

  卫气:卫气行脉外。

  考点25:人体之气功能:推动与调控;温煦与凉润;防御;固摄;中介。

  考点26:

  津液:津:清稀,布散于皮肤、肌肉、孔窍,滋润作用,能渗入血脉;

  液:稠厚,灌注于骨节、脏腑、脑髓,濡养作用。

  考点27:

  与气的生成最密切的脏腑:肺、脾(后天之气)、肾(先天之气)。

  与气的运行最密切的脏腑:肺、肝、脾。

  考点28:与血液生成最密切的脏腑:脾、心。

  考点29:

  与水液运行最密切的脏腑:肺、脾、肾。

  与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有关的脏腑:肝、肾。

  考点30:

  气与血:气为血之帅——气能生血、行血、摄血;

  血为气之母——血能养气、载气。

  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

  考点31:

  ①血虚时——补血+补气;

  ②血瘀时——活血+行气;

  ③气虚出血时——补气+止血。

  考点32: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:手三阴经从胸走手,手三阳经从手走头,足三阳经从头走足,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。

  考点33: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:内侧前中后,太阴厥少阴。外侧前中后,阳明少太阳。

  考点34: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:肺大胃脾心小肠,膀肾包焦胆肝藏。

  考点35:督脉阳脉之海。任脉阴脉之海。冲脉十二经脉之海、血海。

  考点36:跷脉: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、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。“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”。

  考点37:

  素体津亏血耗者,受邪后多从燥化。

  素体阴虚阳亢者,受邪后多从热化。

  素体阳虚阴盛者,受邪后多从寒化。

  气虚湿盛体质者,受邪后多从湿化。

  考点38:

  风邪:风为阳邪,轻扬开泄,易袭阳位;

  风性善行而数变;风性主动;风为百病之长。

  考点39:寒邪: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;寒性凝滞;寒性收引。

  考点40:署邪:署为阳邪,其性炎热;署性升散,易扰心神,易伤津耗气;署多央湿。

  考点41:湿邪: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;湿性重浊;湿性黏滞,易阻气机;湿性趋下,易袭阴位。

  考点42:燥邪:燥性干涩,易伤津液;燥易伤肺。

  考点43:火邪:火热为阳邪,其性燔灼趋上;火热易扰心神;火热易伤津耗气;火热易生风动血;火热易致疮痈:红肿热痛。

  考点44:疠气的致病特点:发病急骤,病情危笃;传染性强,易于流行;一气一病,症状相似。

  考点45:怒则气上;喜则气缓;悲则气消;恐则气下;惊则气乱;思则气结。

  考点46:痰饮致病特点:阻滞气血运行;影响水液代谢;易于蒙蔽心神;致病广泛,变幻多端。

  考点47:瘀血致病特点:疼痛、肿块、出血、色紫黯、肌肤甲错,脉涩或脉结代等。

  考点48:虚实真假

  ①真实假虚:指病机的本质为“实”,但表现出“虚”的假象(“大实有羸状”)。

  ②真虚假实:是指病机的本质为“虚”,但表现出“实”的假象(“至虚有盛候”)。

  考点49:

  阴盛格阳:阴气偏盛至极,壅闭于里,寒盛于内,逼迫阳气浮越于外(真寒假热证)。

  阳盛格阴:阳气偏盛至极,深伏于里,热盛于内,格阴于外(真热假寒证)。

  考点50:

  亡阳:冷汗淋漓+脉微欲绝。

  亡阴:汗出而黏+脉数疾。

  考点51:风气内动:肝阳化风;热极生风;阴虚风动;血虚生风;血燥生风。

  考点52:六经传变:传变的基本形式是由表入里、由阳入阴,先太阳、阳明、少阳,而后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若正虚邪亢,病邪可不经阳经而直接侵犯阴经,称为直中三阴。

  考点53:热因热用(以热治热)——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。

  寒因寒用(以寒治寒)——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。

  塞因塞用(以补开塞)——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。

  通因通用(以通治通)——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。

  考点54:损其有余(实则泻之):

 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——热者寒之;

 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——寒者热之。

  补其不足(虚则补之):

  阴虚则热的虚热证——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;阳中求阴;

  阳虚则寒的虚寒证——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;阴中求阳。

  考点55:

  因地制宜:西北之气,散而寒之;东南之气,收而温之。

  因时制宜:“用寒远寒,用凉远凉,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宜同法”。

  考点56:养生原则:

  ①顺应自然;

  ②形神兼养;

  ③调养脾肾;

  ④因人而异。

  考点57: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。

扫码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