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师笔记丨8月第1期中医师承跟师笔记300篇模板分享,请查收!
更新时间:2025-08-07

一、跟诊日期:[2025年8月6日]
二、指导老师:[老师姓名]
三、跟诊地点:[诊所/医院名称]
四、患者信息
姓名:[患者姓名]
性别:[男/女]
年龄:[具体年龄]岁
主诉:大便干结,排便困难,伴腹胀1个月
五、病史采集
现病史:
患儿1个月前开始出现大便干结,排便困难,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,伴有腹胀、腹痛,偶尔有恶心、呕吐。曾在当地诊所就诊,诊断为“便秘”,给予通便药物治疗,症状稍有缓解,但停药后复发。
症状表现:大便干结,排便困难,腹胀,腹痛,偶尔恶心、呕吐。
既往治疗情况:曾使用通便药物,效果不明显。
伴随症状:口干口臭,面红,烦躁不安,睡眠欠佳。
生活习惯:饮食不均衡,偏好高蛋白、高脂肪食物,缺乏蔬菜和水果摄入,缺乏运动。
近期变化:症状加重,腹胀明显,排便次数减少。
既往史:
既往无其他慢性疾病史。
无手术史、外伤史。
无药物过敏史。
家族史:
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。
六、体格检查
一般情况:
神志清楚,自主体位,面色稍显潮红,语声洪亮,呼吸平稳。
舌象:舌质红,苔黄厚。
脉象:脉滑数。
专科检查:
腹部膨隆,轻压痛,无反跳痛,肠鸣音减弱,约3次/分钟。
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。
四肢检查:无水肿,手足温暖。
七、中医辨证分析
病因:
患儿饮食不均衡,偏好高蛋白、高脂肪食物,缺乏蔬菜和水果摄入,导致胃肠积热,津液耗伤,大肠传导失司,从而出现大便干结、排便困难等症状。
病机:
胃肠积热,津液耗伤,大肠传导失司,故大便干结,排便困难;胃肠积热,故腹胀、腹痛,口干口臭,面红,烦躁不安;舌质红,苔黄厚,脉滑数,为胃肠积热之象。
证型:
胃肠积热证。
八、指导老师诊疗方案
中医诊断:
疾病诊断:便秘。
证候诊断:胃肠积热证。
治法:
清热润肠,通便导滞。
方药:
方名:麻子仁丸加减。
药物组成:火麻仁15g,枳实10g,厚朴10g,大黄6g(后下),杏仁10g,白芍15g,生地黄15g,玄参15g。
煎服方法: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
其他治疗:
针灸治疗:取穴天枢、大横、足三里、支沟,留针30分钟,隔日一次。
小儿推拿:采用清大肠、推三关、按揉足三里等手法,隔日一次。
饮食调理:建议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全麦面包等,多喝水。
九、指导老师医嘱
饮食调理:
忌食辛辣、油腻、高蛋白、高脂肪食物,多吃清淡、富含纤维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全麦面包等。
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便秘加重症状。
生活起居:
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规律作息。
适当进行运动,如散步、做操等,增强体质,促进肠道蠕动。
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波动。
复诊安排:
一周后复诊,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及治疗方案。
十、跟诊心得
对中医辨证的理解:
通过本次跟诊,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重要性。小儿便秘虽是儿科常见病,但中医辨证为胃肠积热证,治疗以清热润肠、通便导滞为主。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,才能准确判断证型,从而对症下药。
对指导老师诊疗思路的学习:
老师在诊疗过程中,不仅注重药物治疗,还结合了针灸、小儿推拿等多种方法,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。同时,老师特别强调了患者的生活调理和饮食管理,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,更是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,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。
自身不足与改进方向:
在病史采集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对患儿的饮食习惯和近期用药情况询问不够详细,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。
十一、指导老师点评
对跟诊笔记的评价:
跟诊笔记书写较为规范,内容详细,能够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。
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指导:
你在本次跟诊中表现较好,能够基本掌握中医辨证和诊疗思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,今后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管理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要加强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