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启旋教育!

400-880-7076

咨询热线9:30-18:30(周一-周五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热门推荐 >

中医课堂丨必背《针灸学》重要考点汇总!速背!

更新时间:2025-09-10


  1、最早的针灸学文献: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和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

  2、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:《内经》

  3、又称《针经》的是:《灵枢》

  4、针灸第一次总结:《内经》;第二次总结:皇普谧《针灸甲乙经》;第三次总结:杨继洲《针灸大成》

  5、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:《针灸甲乙经》

  6、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首载阿是穴和指寸法;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:唐代孙思邈绘制的“明堂三人

  7、首次把任、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:元代滑寿编撰的《十四经发挥》

  8、李学川《针灸逢源》列出361个穴位

  9、最早的针具是砭石,起源于新石器时代。

  10、四海:髓海,脑(百会,风府);血海冲脉(大杼,上下巨虚);气海膻中(大椎,人迎);水谷之海胃(气冲,足三里)。

  11、经络

  经脉和络脉的统称,是人体运行气血、联络脏腑、沟通内外、贯穿上下的通路。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。系经络的主体部分;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,系经络的细小部分。

  12、经络系统的组成

 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: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、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、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;络脉:十五络脉(十四经脉之络、脾之大络)和浮络、孙络等。

  十二经脉包括:

  手三阴经(手太阴肺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阴心经)、手三阳经(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手太阳小肠经)、足三阳经(足阳明胃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太阳膀胱经)、足三阴经(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)。

  奇经八脉包括: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。

  13、经络的作用:

  a.联系脏腑,沟通内外; b.运行气血,营养全身; c.抗御病邪,保卫机体; d.传导感应,调整虚实。

  14、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: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,少阳在中,太阳在后;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,厥阴在中,少阴在后。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,太阴,少阴,至内踝上8寸以上,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。

  15、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:肺大胃脾心小肠,膀肾包交胆肝续。

  16、十二经脉交接规律: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;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;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。

 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:

 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(商阳)

 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(隐白)

 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(少冲、少泽)

 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(至阴)

 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(关冲)

 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(大敦)

 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:

 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(迎香)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(睛明)

 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(瞳子髎)

 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:

 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;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。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

  17、奇经八脉的功能:

  督脉:阳脉之海   任脉:阴脉之海     冲脉:十二经之海;血海

  带脉: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        阴维脉:调节六阴经经气

  阳维脉:调节六阳经经气              阴阳跷脉:调节肢体运动;司眼睑开合

  18、十五络脉:十二经脉、任督二脉、脾之大络。沟通了表里两经,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,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。

 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,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。沟通腹部经气。 督脉的别络名长强,从长强分出,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,左右别走足太阳经。沟通背部经气。脾之大络名大包,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。沟通全身经气。

  19、十二经别: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(离);经过躯干深入体腔,与相关的脏腑联系(入);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(出);在头项部,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,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(合)

  20、十二经筋:起始于四肢末端,结聚于关节、骨骼部,走向躯干头面。行于体表,不入内脏。

  主要作用:约束骨骼、屈伸关节、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。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,循股外上行结于贲(面);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,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(腹);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,循臑外上行结于角(头);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,循臑内上行结于贲(胸)。

  21、毫针构造:针尖、针身、针根、针柄、针尾五部分

  22、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:仰卧位、侧卧位、俯卧位、仰靠坐位、俯伏坐位、侧伏坐位

  23、双手进针:1)指切进针 适宜于短针的进针。2)夹持进针 适宜于长针进针。3)舒张进针: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.。4)提捏进针: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。3针管进针: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

  24、针刺的角度:a直刺: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。b斜刺:45° 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,或者不宜直刺、深刺的腧穴。c平刺:15° 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。

  25、行针手法:

  1)基本手法:提插法和捻转法2)辅助手法:促使得气和加强针A循法:推动气血,激发经气,促使针后易于得气。B弹法:催气、行气C刮法: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,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。D摇法:一是直立针身而摇,以加强得气的感应;一是卧倒针身而摇,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。E飞法:催气、行气,并使针刺感应增强。F震颤法:促使针下得气,增强针刺感应。

  26、得气: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,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,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。

  1)得气的表现:患者感觉酸、困、麻、胀、热、凉、触电、蚁行等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

  2)意义:与疗效的关系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、与补泻手法的关系

  27、单式补泻手法

  1)基本补泻:A、捻转补泻:针下得气后,捻转角度小、用力轻、频率慢,操作时间短,结合拇指向前,食指向后者为补法;反之为泻法。

  B、提插补泻:针下得气后,先浅后深,重插轻提,提插幅度小,频率慢,操作时间短,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;反之为泻法。

  2)其他补泻:

  A、疾徐补泻:进针时徐徐进入,少捻转,疾速出针者为补法;反之为泻法。

  B、迎随补泻: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;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。

  C、呼吸补泻:病人呼气时进针,吸气时出针为补法;反之为泻法。

  D、开阖补泻: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;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。

  E、平补平泻: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、捻转后即可出针。

  28、复式补泻手法:烧山火 透天凉

  29、留针目的: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

  30、晕针: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。这是可以避免的,医者应该注意防止。

  处理:立即停止针刺,将针全部起出。使患者平卧,注意保暖,轻者仰卧片刻,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,即可恢复正常。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,可刺人中、素髎、内关、足三里、灸百会、关元、气海等穴,即可恢复。若仍不省人事,呼吸细微,脉细弱者,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。

扫码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