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师笔记丨5月第5期中医师承跟师笔记300篇模板分享,请查收!
更新时间:2025-05-20

一、跟诊日期:[2025年5月19日]
二、指导老师:[老师姓名]
三、跟诊地点:[诊所/医院名称]
四、患者信息
姓名:[患者姓名]
性别:[男/女]
年龄:[具体年龄]
主诉:呕吐、腹泻伴腹痛1天
五、病史采集
现病史:
患者1天前因食用不洁食物后出现呕吐、腹泻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伴酸腐味,腹泻日行5-6次,大便稀溏,色黄,气味臭秽,伴腹痛,疼痛呈阵发性,排便后稍缓解。
症状表现:呕吐,腹泻,腹痛,大便稀溏,色黄,气味臭秽。
既往治疗情况:自行服用藿香正气丸,症状稍有缓解,但仍有呕吐、腹泻。
伴随症状:口干口苦,小便短赤,无发热。
生活习惯:饮食不洁,近期未服用其他药物。
近期变化:症状持续,未见明显好转。
既往史:
既往无慢性疾病史。
无手术史、外伤史。
无药物过敏史。
家族史:
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。
六、体格检查
一般情况:
神志清楚,自主体位,面色稍显萎黄,语声低微,呼吸平稳。
舌象:舌质红,苔黄腻。
脉象:脉滑数。
专科检查:
腹部平坦,轻压痛,无反跳痛,肠鸣音活跃,约10次/分钟。
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。
七、中医辨证分析
病因:
患者因食用不洁食物,湿热之邪内蕴脾胃,脾胃运化失常,升降失调,故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
病机:
湿热内蕴,脾胃运化失常,升降失调,故呕吐、腹泻、腹痛;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,为湿热内蕴之象。
证型:
湿热内蕴证。
八、指导老师诊疗方案
中医诊断:
疾病诊断:呕吐、泄泻(急性胃肠炎)。
证候诊断:湿热内蕴证。
治法:
清热化湿,理气止泻。
方药:
方名:葛根芩连汤加减。
药物组成:葛根15g,黄芩10g,黄连6g,炙甘草6g,白芍15g,木香10g,茯苓15g,薏苡仁15g,车前子15g(包煎)。
煎服方法: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
其他治疗:
针灸治疗:取穴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、公孙,留针30分钟,隔日一次。
中药敷脐: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制成敷脐剂,敷于神阙穴,每日一次。
九、指导老师医嘱
饮食调理:
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、不洁食物,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白粥、面条等。
多喝水,避免脱水,必要时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。
生活起居:
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保持腹部温暖,避免受凉。
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。
复诊安排:
3天后复诊,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及治疗方案。
十、跟诊心得
对中医辨证的理解:
通过本次跟诊,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重要性。急性胃肠炎虽是常见病,但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,治疗以清热化湿、理气止泻为主。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,才能准确判断证型,从而对症下药。
对指导老师诊疗思路的学习:
老师在诊疗过程中,不仅注重药物治疗,还结合了针灸、中药敷脐等多种方法,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。同时,老师特别强调了患者的生活调理和饮食管理,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,更是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,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。
自身不足与改进方向:
在病史采集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对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近期用药情况询问不够详细,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。
十一、指导老师点评
对跟诊笔记的评价:
跟诊笔记书写较为规范,内容详细,能够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。
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指导:
你在本次跟诊中表现较好,能够基本掌握中医辨证和诊疗思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,今后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管理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要加强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。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