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启旋教育!

400-880-7076

咨询热线9:30-18:30(周一-周五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热门推荐 >

中医课堂丨中医诊断学考前必背81考点!

更新时间:2025-07-29

  1、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:《脉经》

  2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:整体审察,四诊合参,病证结合

  3、《诸病源候论》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,作者是:巢元方

  4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三点:司外揣内、见微知著、以常衡变。

  5、舌尖红赤或破溃→心火上炎;舌苔出现剥脱,在舌中多为胃阴不足,在舌根多为肾阴虚。

  6、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,含蓄不露。

  7、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,虚阳外越,阴阳离决。

  8、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、狂躁不安、淡漠痴呆、猝然昏倒。

  9、脘痞,嗳腐吞酸者的病机是

  10、小儿病理指纹∶三关测轻重,浮沉分表里,红紫辨寒热,淡滞定虚实。

  11、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,称为“血轮”;

  12、黑珠属肝,称为“风轮”;

  13、白睛属肺,称为“气轮”;

  14、瞳仁属肾,称为“水轮”;

  15、眼胞属脾,称为“肉轮”。

  根据《素闻·刺热》面部分候脏腑,左颊候【肝】,右颊候【肺】,额候心,鼻候脾,頦候【肾】。

  16.《灵枢·五色》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

  现用名称:额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庭(颜);所候脏腑:首面。

  现用名称:鼻尖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肝下(面王、准头);所候脏腑:脾。

  现用名称:眉心上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阙上;所候脏腑:咽喉。

  现用名称:鼻翼旁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面王以上;所候脏腑:小肠。

  现用名称:眉心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阙中;所候脏腑:肺。

  现用名称:鼻翼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方上;所候脏腑:胃。

  现用名称:鼻根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阙下;所候脏腑:心。

  现用名称:颧骨下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中央;所候脏腑:大肠。

  现用名称:鼻柱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下极之下(直下、年寿);所候脏腑:肝。

  现用名称:颊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挟大肠;所候脏腑:肾。

  现用名称:鼻柱旁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肝部左右;所候脏腑:胆。

  现用名称:人中;《灵枢•五色》名称:面王以下;所候脏腑:膀胱、子处。

  17、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:肝风内动

  18、舌质候五脏病变,侧重血分;舌苔候六腑病变,侧重气分

  19、舌尖反映心肺;舌中反映脾胃;舌根反映肾;舌两侧反映肝胆

  20、舌红而起芒刺:气分热盛;舌红而点刺色鲜红:血热内盛,或阴虚火旺;舌红而点刺色绛紫: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

  21、以点刺舌出现部位辨别热在何脏:舌尖:心火亢盛;舌边:肝胆火盛;舌中:胃肠热盛

  22、四肢皮肤出现白斑,其临床意义是风湿侵袭,气血失和。

  22、食滞胃脘呕吐的特点是呕吐物酸腐

  23、饮停胃脘呕吐的特点是呕吐清水痰涎

  24、肝胆郁热呕吐的特点是呕吐黄绿苦水

  25、红紫辨寒热

  ①小儿食指络脉鲜红属外感表证

  ②食指络脉紫红属里热证

  ③食指络脉色青主疼痛、惊风

  ④食指络脉淡白属脾虚、疳积

  ⑤食指络脉紫黑为血络郁闭

  26、短缩舌,多属危重证候。

  ①舌短缩,色淡白或色青紫而湿润,多属寒凝筋脉。▲

  ②舌短缩,色淡白而胖嫩:多属气血俱虚。

  ③舌短缩,体胖而苔滑腻:多属痰浊内蕴。

  ④舌短缩,色红绛而干:多属热盛伤津。

  27、

  ①谵语,多属【邪热内扰神明】所致,多为实证(实则谵语);见于外感热病,温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、痰热扰乱心神等。

  ②郑声,多因久病脏气衰竭,心神散乱所致,属虚证(虚则郑声);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,危重阶段。

  ③独语,多因心气虚弱,神气不足,或【气郁痰阻,蒙蔽心神】所致,属阴证。常见于【癫病、郁病】。

  ④错语,虚证因心气虚弱,神气不足所致;实证为【痰湿、瘀血、气滞】阻碍心窍所致。

  ⑤狂言,多因情志不遂,【气郁化火,痰火互结,内扰神明】所致;常见于狂病、伤寒蓄血证。

  ⑥言謇,多因风痰阻络所致,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。

  28、咳声如犬吠样,呼吸困难可见于白喉。【肺肾阴虚,疫毒攻喉】

  29、咳后有鸡鸣样回声,为顿咳(百日咳)的特点,常见于小儿。【风热与痰热搏结】

  30、

  ①呕吐见吐势徐缓,声音微弱,呕吐物清稀者,多属虚寒证;

  ②呕吐呈喷射状者,多为热扰神明;头颅外伤;颅内有瘀血、肿瘤。▲

  ③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者(胃反),多为脾胃阳虚;▲

  ④口干欲饮,饮后则吐者(水逆),多为饮邪停胃,胃气上逆。

  31、胃热患者,其口气为臭秽。食积胃肠,伴见食欲不振,脘腹胀满者,其口气为酸臭。

  32、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样气味者,多为消渴病;病室有蒜臭气味,多见于有机磷中毒。

  33、头痛部位及性质

  ①脑中痛,或牵及于齿多属少阴经头痛;

  ②前额部连眉棱骨痛,属阳明经头痛;

  ③侧头部痛,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,属少阳经头痛;

  ④太阳经头痛的特征是后头部连项痛;

  ⑤厥阴经头痛的疼痛部位为颠顶痛;

  ⑥太阴经头痛的特征是全头重痛。

  34、胁痛

  ①胁肋胀痛,太息易怒者,为肝郁气滞。

  ②胁肋胀痛,纳呆厌食,身目发黄者,为肝胆湿热。

  ③胁肋灼痛,面红目赤者,为肝胆火盛。

  ④胁痛,患侧肋间饱满胀,咳唾引痛者,为饮邪停留胸胁(悬饮)所致。

  35、

  ①病人口淡乏味,常提示的是脾胃虚弱。

  ②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。

  ③口中黏腻不爽多见于湿热蕴脾(▲)、痰热内盛及寒湿困脾。

  ④口酸多因肝胃郁热(▲)或饮食停滞所致。

  ⑤口涩多因燥热伤津、脏腑热盛所致。

  ⑥口苦的临床意义是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。

  ⑦口咸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。

  36、濡脉的脉象特征:浮细无力而软。【虚证,湿困】

  37、弱脉的脉象特征:沉细无力而软。【阳气虚衰,气血俱虚】

  38、濡脉与弱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脉位的浮沉。

  39、促脉:数而时止,止无定数——阳热亢盛,瘀滞,痰食停积;脏气衰败

  40、结脉:缓而时止,止无定数——阴盛气结、寒痰血瘀,亦可见于气血虚衰

  41、代脉:脉来一止,止有定数,良久方还——脏气衰微、疼痛、惊恐、跌仆损伤

  42、结脉(迟而时一止,止无定数)多见于阴盛气结、寒痰血瘀、气血虚衰。

  43、促脉(数而时一止,止无定数)可见于阳盛实热,气血痰食停滞,亦可见于脏气衰败。

  44、代脉(迟而中止,止有定数)可见于脏气衰微、疼痛、惊恐、跌仆损伤。

  45、正常脉象:一息四一五至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从容和缓,柔和有力,节律一致,三部沉取有力

  ①胃:脉来从容、和缓、流利 “脉弱以滑是有胃气”“胃少为病”“无胃为死”

  ②神:应指有力,节律整齐 “按指下之有条理,先后秩然不乱者,此有神之至”

  ③根:尺脉沉取有力,按之不绝 “寸关虽无,尺犹不绝,如此之流,何忧殒灭”

  46、特殊的生理脉象:

  六阴脉:六脉沉细等同,无病象   反关脉: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

  六阳脉:六脉洪大等同,无病象   斜飞脉:脉不出现在寸口,而从尺部斜向手背

  47、四要素:脉位(寸、关、尺三部有脉)、脉数(节律均匀,没有歇止)、脉形、脉势

  48、八要素:脉位、脉率(至数)、脉长、脉势(脉力)、脉宽、流利度、紧张度、均匀度

  49、实证与虚证的鉴别:

  ①疼痛——实证疼痛拒按,虚证疼痛喜按;

  ②胸腹胀满——实证按之疼痛,胀满不减,虚证按之不痛,胀满时减;

  ③发热——实证蒸蒸壮热,虚证五心烦热,午后微热;

  ④恶寒——实证【恶寒】,添衣加被不减,虚证【畏寒】,得衣近火则减。

  50、危重病人,突然头额冷汗大出,四肢厥冷,属于亡阳证。

  51、寒证与热证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是阳气的盛衰。

  52、“寒包火”证属于八纲证候间的关系是寒热错杂证。

  53、寒湿痹过服温燥药物而致局部红肿,属于八纲证候间的关系是寒证转热证。

  54、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是胸腹的冷热。

  55、瘤积,病属血分——肿块推之不移,肿块痛有定处者癥瘕

  56、瘕聚,病属气分——肿块推之可移,或痛无定处,聚散不定者积聚

  57、坚硬如石——恶候; 有波动感——水臌;无波动感——气臌

  58、寒热真假的辨别——关键在于胸腹的冷热,胸腹灼热者为热证,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

  59、虚实真假的辨别——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、有神无神,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

  60、【中寒证】又称内寒证、里寒证。

  ①寒邪客肺可见咳嗽、哮喘、咯稀白痰等症;

  ②寒滞胃肠见脘腹疼痛、肠鸣腹泻、呕吐等症。

  61、痰证:肥胖,咳吐痰多、胸闷、呕恶、眩晕、体胖,或局部有圆滑包块,苔腻,脉滑主要表现

  62、饮证:以胸闷脘痞、呕吐清水、咳吐清稀痰涎、肠间水声辘辘,肋间饱满、苔滑等为主要表现

  63、循经传:太阳病证→阳明病证→少阳病证→太阴病证→少阴病证→厥阴病证,称为“循经传”

  64、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、微恶风寒、舌边尖红、脉浮数。

  65、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、汗出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、脉数有力。

  66、营分证临床表现:【身热夜甚】,口不甚渴或不渴,【心烦不寐】,甚或【神昏谵语】,斑疹隐隐,舌质红绛无苔,脉细数。

  67、血分证的辨证要点为发热、神昏谵语、斑疹紫暗、出血动风、舌质深绛。

  68、邪犯肺卫,以发热,微恶风寒、舌边尖红,脉浮数为主要表现;

  69、邪热壅肺,以但热不寒,咳喘痰黄,脉数为主要表现;

  70、邪陷心包,以高热神昏,肢厥,舌质红绛为主要表现。

  71、卫气营血证传变

  ①顺传:卫分→气分→营分→血分:说明病位的浅深、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

  ②逆传:邪入卫分后,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、血分——病情更加急剧、重笃

  72、三焦辨证

  (1)治疗原则:治上焦如羽,治中焦如衡,治下焦如权

  (2)传变

  ①顺传:上焦手太阴肺经→中焦→下焦:病情由浅入深,由轻到重

  ②逆传:肺卫→心包——邪热炽盛,病情重笃,高热、神昏、肢厥、舌质红绛

扫码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