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启旋教育!

400-880-7076

咨询热线9:30-18:30(周一-周五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热门推荐 >

中医课堂丨中医师承备考之中医内科学50条考点总结!

更新时间:2025-10-16


  1、感冒:辨寒热是关键。风寒用荆防达表汤,风热用银翘散,暑湿用新加香薷饮。

  2、咳嗽:外感咳,声重有力;内伤咳,痰多气逆。久咳干咳,要想到肺阴亏耗,用沙参麦冬汤。

  3、哮病:发作期治标,分寒哮(射干麻黄汤)、热哮(定喘汤);缓解期治本,分肺脾肾。

  4、喘证:实喘在肺,呼吸深长有余,呼出为快;虚喘在肾,呼吸短促难续,深吸为快。

  5、肺痈:四期要记牢——初期(银翘散),成痈期(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),溃脓期(加味桔梗汤),恢复期(沙参清肺汤)。

  6、肺痨:记住一个核心方——月华丸,滋阴降火杀痨虫。

  7、心悸:虚证多,心胆气虚用安神定志丸,心血不足用归脾汤,阴虚火旺用天王补心丹。

  8、胸痹:核心病机——“阳微阴弦”。心血瘀阻是基础证型,血府逐瘀汤必须背熟。

  9、不寐:病位在心,与肝脾肾相关。肝火扰心用龙胆泻肝汤,心脾两虚用归脾汤,这是高频考点。

  10、癫狂:癫病痰气郁结用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;狂病痰火扰神用生铁落饮。

  11、胃痛:寒邪客胃用良附丸,饮食伤胃用保和丸,肝气犯胃用柴胡疏肝散,这三个是常客。

  12、呕吐:外邪犯胃用藿香正气散,痰饮内阻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。

  13、泄泻:湿热伤中用葛根芩连汤,食滞肠胃用保和丸,脾胃虚弱用参苓白术散。

  14、痢疾:湿热痢用芍药汤,疫毒痢用白头翁汤,寒湿痢用不换金正气散。

  15、便秘:热秘用麻子仁丸,气秘用六磨汤,冷秘用温脾汤,虚秘(气虚用黄芪汤,血虚用润肠丸)。

  16、胁痛: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,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,肝络失养用一贯煎。

  17、黄疸:阳黄(湿热):热重于湿-茵陈蒿汤,湿重于热-茵陈五苓散;阴黄(寒湿)-茵陈术附汤。

  18、中风: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是关键(有无神志障碍)。中经络之风痰入络用真方白丸子。

  19、眩晕: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,痰湿中阻用半夏白术天麻汤,气血亏虚用归脾汤。

  20、癎病:发作期风痰闭阻用定癎丸,休止期心脾两虚用六君子汤合归脾汤。

  21、水肿:阳水(风水相搏-越婢加术汤,湿毒浸淫-麻黄连翘赤小豆汤);阴水(脾阳虚衰-实脾饮,肾阳衰微-济生肾气丸)。

  22、淋证:热淋用八正散,石淋用石韦散,血淋用小蓟饮子,气淋用沉香散,劳淋用无比山药丸。

  23、癃闭:膀胱湿热用八正散,肝郁气滞用沉香散,浊瘀阻塞用代抵当丸。

  24、阳痿:命门火衰用赞育丸,这是最常考的证型。

  25、郁证: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肝散,痰气郁结用半夏厚朴汤(梅核气),心神失养用甘麦大枣汤(脏躁)。

  26、血证:鼻衄(热邪犯肺-桑菊饮,胃热炽盛-玉女煎,肝火上炎-龙胆泻肝汤);咳血(肝火犯肺-泻白散合黛蛤散)。

  27、痰饮:痰饮(脾阳虚弱-苓桂术甘汤,饮留胃肠-甘遂半夏汤);悬饮(邪犯胸肺-柴枳半夏汤)。

  28、消渴:上消(肺热津伤-消渴方),中消(胃热炽盛-玉女煎),下消(肾阴亏虚-六味地黄丸)。

  29、内伤发热:阴虚发热用清骨散,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。

  30、虚劳:五脏虚候是重点,特别是肾气虚用大补元煎,肾阳虚用右归丸,肾阴虚用左归丸。

  31、痹证:行痹(防风汤),痛痹(乌头汤),着痹(薏苡仁汤),风湿热痹(白虎加桂枝汤)。

  32、痿证:治痿“独取阳明”是原则。肺热津伤用清燥救肺汤,湿热浸淫用加味二妙散。

  33、总论与核心思想(提分关键)

  34、辨证论治是灵魂,永远先辨病性(寒热虚实)和病位(脏腑经络)。

  35、脏腑辨证是核心,内科疾病离不开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。

  36、“怪病多由痰作祟”,遇到疑难杂症,要考虑到痰和瘀血的因素。

  37、气、血、津液的病变是基础,气虚、气滞、血虚、血瘀、津亏等相互影响。

  38、扶正与祛邪的关系:虚证宜扶正,实证宜祛邪,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。

  39、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:相同的疾病,证型不同则治法不同;不同的疾病,证型相同则治法相同。

  40、脾为后天之本,肾为先天之本,久病多及脾肾,补益脾肾是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法则。

  41、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很多病(如胃痛、郁证、月经不调)都要从肝论治。

  42、柴胡疏肝散是疏肝理气的基础方,见于胃痛、胁痛、郁证等多个病种。

  43、归脾汤是补益心脾、益气养血的代表方,见于心悸、不寐、血证(脾不统血)。

  44、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和湿热,见于胁痛、耳鸣、带下病、不寐等。

  45、二陈汤是治痰的基础方,“治痰通用二陈”。

  46、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,是治疗血瘀证的基础方。

  47、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,是治疗表虚自汗和体虚易感的名方。

  48、六味地黄丸“三补三泻”,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,众多方剂由其化裁而来。

  49、附子、干姜是温里散寒的经典药对,用于里寒实证。

  50、半夏、厚朴是行气散结、降逆化痰的经典药对,见于半夏厚朴汤。

扫码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