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师笔记丨7月第2期中医师承跟师笔记300篇模板分享,请查收!
更新时间:2025-07-08

一、跟诊日期:[2025年7月8日]
二、指导老师:[老师姓名]
三、跟诊地点:[诊所/医院名称]
四、患者信息
姓名:[患者姓名]
性别:[男/女]
年龄:[具体年龄]岁
主诉:大便稀溏,日行3-4次,伴食欲不振1周
五、病史采集
现病史:
患儿1周前开始出现大便稀溏,日行3-4次,大便呈蛋花汤样,无脓血,伴食欲不振,腹胀,偶尔呕吐。曾在当地诊所就诊,给予口服补液盐和益生菌,症状稍有缓解,但大便仍稀溏。
症状表现:大便稀溏,日行3-4次,食欲不振,腹胀,偶尔呕吐。
既往治疗情况:曾服用口服补液盐和益生菌,效果不明显。
伴随症状:面色萎黄,精神欠佳,舌淡苔白腻。
生活习惯:近期饮食不规律,进食较多生冷食物。
近期变化:症状持续,大便次数未减少,食欲不振。
既往史:
既往无其他慢性疾病史。
无手术史、外伤史。
无药物过敏史。
家族史:
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。
六、体格检查
一般情况:
神志清楚,自主体位,面色稍显萎黄,语声低微,呼吸平稳。
舌象:舌质淡,苔白腻。
脉象:脉缓弱。
专科检查:
腹部平坦,轻压痛,无反跳痛,肠鸣音活跃,约8次/分钟。
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。
四肢检查:无水肿,手足温暖。
七、中医辨证分析
病因:
患儿近期饮食不规律,进食较多生冷食物,导致脾胃虚弱,湿邪内生,运化失常,从而出现大便稀溏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病机:
脾胃虚弱,湿邪内生,运化失常,故大便稀溏、食欲不振;脾虚湿盛,故腹胀,偶尔呕吐;舌质淡,苔白腻,脉缓弱,为脾虚湿盛之象。
证型:
脾虚湿盛证。
八、指导老师诊疗方案
中医诊断:
疾病诊断:泄泻(小儿腹泻)。
证候诊断:脾虚湿盛证。
治法:
健脾祛湿,和中止泻。
方药:
方名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药物组成:党参10g,茯苓10g,白术10g,山药15g,薏苡仁10g,莲子肉10g,砂仁6g,桔梗6g,甘草6g,藿香10g。
煎服方法: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
其他治疗:
针灸治疗:取穴足三里、中脘、脾俞、胃俞,留针15分钟,隔日一次。
小儿推拿:采用补脾经、补大肠、按揉足三里等手法,隔日一次。
饮食调理:建议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苡仁、白扁豆等。
九、指导老师医嘱
饮食调理:
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、难消化的食物,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白粥、面条、山药等。
避免过量进食零食,保持饮食规律。
生活起居:
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规律作息。
适当进行运动,如散步、做操等,增强体质,促进消化。
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波动。
复诊安排:
一周后复诊,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及治疗方案。
十、跟诊心得
对中医辨证的理解:
通过本次跟诊,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重要性。小儿腹泻虽是儿科常见病,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,治疗以健脾祛湿、和中止泻为主。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,才能准确判断证型,从而对症下药。
对指导老师诊疗思路的学习:
老师在诊疗过程中,不仅注重药物治疗,还结合了针灸、小儿推拿等多种方法,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。同时,老师特别强调了患者的生活调理和饮食管理,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,更是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,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。
自身不足与改进方向:
在病史采集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对患儿的饮食习惯和近期用药情况询问不够详细,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。
十一、指导老师点评
对跟诊笔记的评价:
跟诊笔记书写较为规范,内容详细,能够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。
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指导:
你在本次跟诊中表现较好,能够基本掌握中医辨证和诊疗思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,今后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管理对疾病的影响。同时,要加强经典方剂的学习,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