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启旋教育!

400-880-7076

咨询热线9:30-18:30(周一-周五)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热门推荐 >

江苏省考题!2025年师承出师考核实践技能试题&解析!考生回忆版!

更新时间:2025-07-14

  一、基本操作部分

  01请简述足三里的定位及提插补法的操作要点,并演示操作流程。

  足三里:

  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
  提插补法操作要点:

  ①进针,行针得气。②先浅后深,重插轻提(针下插时速度宜快,用力宜重;提针时速度宜慢,用力宜轻),提插幅度小,频率慢。③反复提插。④操作时间短。

  02请演示右手寸口脉“单按”诊法

  单按 也称单诊,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,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、关、尺各部脉象的位、数、形、势等变化特征。

  定位:

  以桡骨茎突(腕横纹外侧高骨)为标记,内侧为“关”,关前(腕侧)为“寸”,关后(肘侧)为“尺”。

  操作步骤:

  总按:三指(中指定关,食指切寸,无名指按尺)同时轻按脉体,感知整体脉象。

  单按:总按后,三指分别单独按压寸、关、尺部,触感脉象差异(如浮沉、强弱)。

  临床意义:

  单按可辨别脏腑虚实,如右寸主肺(浮取候表证),右关主脾胃(中取候胃气),右尺主命门(沉取候肾阳)。

  03请演示腰阳关穴闪火拔罐法,说明操作步骤、留罐时间及禁忌症。(本题为陷阱题目,请注意审题,“闪火拔罐法”而非“闪罐法”:闪火拔罐法指用闪火法吸附罐具后留罐一定时间,如5-10分钟,以持续负压刺激局部;闪罐法则强调反复吸拔同一部位,每次仅停留数秒,通过多次牵拉松弛皮肤改善循环)

  定位:

  在脊柱区,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。

  操作步骤:

  消毒:碘伏棉球局部消毒。

  闪火法: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%乙醇棉球,点燃后在火罐内旋绕数圈后抽出,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。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灼罐口,以免烫伤皮肤。吸附10-15分钟至皮肤潮红。

  禁忌症: 皮肤破损、溃疡、水肿; 出血性疾病(如血友病)、高热、孕妇; 骨质疏松、严重心脏病。

  04请演示额头抹法的操作流程,说明其适应症及注意事项。

  操作流程:

  体位:受术者仰卧位,术者坐于头端。

  手法: 双手拇指偏峰或食中无名指指腹贴于前额正中线(印堂至神庭)。

  由中线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,再沿耳上角返回,往返3-5遍。

  或单指(拇指/食指)自印堂向上直抹至发际,反复2-3分钟。

  频率:每分钟100-120次,动作和缓连贯。

  适应症:

  头风头痛、失眠多梦、紧张焦虑。 面瘫初期、眼周疲劳、前额紧绷。 日常醒神、美容(改善额纹、提亮肤色)。

  注意事项:

  皮肤干燥者需涂润肤介质(如按摩膏、滑石粉),避免摩擦破皮。 力度轻柔均匀,忌暴力按压,高血压患者慎用。 头部外伤、皮肤炎症、孕妇禁用。

  二、临床答辩部分

  01请简述中医络脉的分类体系

  中医络脉的分类体系以十五络脉为核心,结合浮络、孙络构成三级网络结构。

  十五络脉(主体脉络)

  组成:十二经脉各分出1条络脉(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、足阳明胃经的丰隆),加上任脉的鸠尾、督脉的长强、脾之大络大包,共15条。

  功能:加强表里经联系,统率浮络、孙络,将气血输布至全身。

  循行特点:阴经络脉走向阳经,阳经络脉走向阴经,任脉络散于腹部,督脉络行于背部,脾之大络布于胁肋。

  浮络(浅表分支)

  分布于体表皮肤,肉眼可见或触诊可及,如面部红血丝、皮下青筋,负责浅层气血输布。

  孙络(最细末梢)

  从别络分出,肉眼不可见,如毛细血管,执行“溢奇邪、通荣卫”功能,调节局部微循环。

  02请区分失神的分类表现,并分析其临床意义。

  失神是中医望诊中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,根据病因和病机可分为精亏神衰型与邪盛神乱型两类,具体表现及意义如下:

  一、精亏神衰型失神

  临床表现:

  精神状态:意识模糊、精神萎靡、反应迟钝、嗜睡或昏迷。

  面色与眼神:面色晦暗无华,两目晦暗无神,瞳孔呆滞或散大。

  形体与动作:形体消瘦(“肉削著骨”),肌肉松弛,动作艰难或不能自主(如手撒尿遗)。

  呼吸与生命体征:呼吸微弱或不规则,气息低微,脉细弱或散乱。

  临床意义:

  病因:久病体虚、慢性消耗性疾病(如肿瘤、重度营养不良)导致精气大伤,脏腑功能衰竭。

  预后:提示正气难以恢复,病情危重,预后不良,常见于慢性病终末期。

  二、邪盛神乱型失神

  临床表现:

  神志异常:神昏谵语、躁扰不宁、胡言乱语,或突然昏倒、牙关紧闭。

  动作表现:循衣摸床、撮空理线(无意识抓扯床单或空中乱抓),或四肢抽搐。

  体征:高热、面红目赤(热毒内盛),或面色青紫(肝风内动)。

  临床意义:

  病因:急性感染(如高热惊厥)、中风、脏腑热毒炽盛或痰热蒙蔽清窍,导致邪气亢盛、神明被扰。

  预后:提示病情危急,需紧急干预(如清热开窍、平肝息风),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。

  03请列举气逆的典型症状,及其临床意义

  气逆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,以脏腑之气上逆为特征,常见于肺、胃、肝三脏,具体表现及意义如下:

  一、肺气上逆

  典型症状:

  咳嗽气喘:突发剧烈咳嗽,呼吸急促,甚至张口抬肩、不能平卧。

  痰多质黏:痰液黄稠或白黏,伴胸膈痞闷。

  表证相关:外感者可见恶寒发热,内伤者多伴咽干口燥。

  临床意义:

  病因:外邪犯肺(风寒/风热)或痰浊壅阻,导致肺失肃降。

  病机:肺气失宣或肺阴亏虚,气逆于上。

  关联疾病: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
  二、胃气上逆

  典型症状:

  呕吐呃逆:恶心欲吐、频繁嗳气或呃声连作。

  胃脘胀满:进食后加重,伴反酸、食欲减退。

  特殊呕吐:寒证吐清稀涎沫,热证吐酸腐食物,虚证吐涎沫或清水。

  临床意义:

  病因:饮食不节(过食生冷/辛辣)、情志郁结或脾胃虚寒。

  病机:胃失和降,气逆冲上。

  关联疾病:急慢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病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
  三、肝气上逆

  典型症状:

  头痛眩晕:头胀痛如裂,面红目赤,伴急躁易怒。

  情绪异常:烦躁失眠,易激动,甚至昏厥。

  出血倾向:咯血、衄血(鼻血)或呕血(严重时)。

  临床意义:

  病因:情志刺激(大怒、焦虑)或肝郁化火。

  病机:肝阳亢逆,气血上冲,血随气涌。

  关联疾病:高血压、偏头痛、脑出血前兆。

  04请详述薄荷的功效、主治、用法用量及其使用注意

  一、功效

  疏散风热:用于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,缓解发热、头痛、咽痛。

  清利头目:改善风热上攻的头痛、目赤、多泪。

  利咽透疹:缓解咽喉肿痛、口疮,辅助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。

  疏肝行气:调理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、月经不调。

  二、主治

  外感病证:风热感冒、头痛发热、咽喉肿痛。

  皮肤病症:麻疹不透、风疹瘙痒、皮肤湿热疮疖。

  肝郁证:胸胁胀闷、情志抑郁、月经不调。

  暑湿证:夏季脘腹胀痛、呕吐泄泻。

  三、用法用量

  内服:煎汤3-6g,需后下(煎煮最后5-10分钟加入),或入丸、散。

  外用:煎水洗患处或捣汁涂敷,治皮肤瘙痒、蚊虫叮咬。

  食疗:可泡茶(薄荷3-5g)、煮粥(鲜薄荷15g)或煲汤。

  四、使用注意

  禁忌人群: 体虚多汗者(发汗耗气);

 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(抑制乳汁分泌);

  阴虚血燥者(颧红舌少苔)及蚕豆病患儿(可能溶血)。

  配伍禁忌:不宜与温热性食物(如羊肉)同用。

  煎煮注意:含挥发油,久煎降低药效,需后下。

  05请阐述“肾藏精”的内涵

  “肾藏精”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,指肾具有贮存、封藏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精气的生理功能。其内涵可从以下方面展开:

  一、精的分类与来源

  先天之精:禀受于父母,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,决定个体的遗传特质与先天禀赋。

  后天之精: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五脏六腑之精气,通过后天摄入与代谢不断补充,维持生命活动的持续进行。 两者相互依存: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提供基础,后天之精滋养先天之精,共同构成肾中精气的物质基础。

  二、肾藏精的生理功能

  促进生长发育: 肾精充盈则骨骼生长、脑髓充盈,表现为齿更发长、筋骨强健;肾精亏虚则发育迟缓、早衰。

  主生殖繁衍: 肾精化生生殖之精(精子与卵子),是生育能力的物质基础;天癸的生成依赖肾精充盛,调控性成熟与生殖功能。

  生髓充骨: 肾精生髓,髓充养骨骼与脑,形成“肾-精-髓-骨”系统,维持骨骼强度与脑功能。

  调节水液代谢: 肾藏精与气化功能协同,参与水液升降出入,维持体液平衡。

  三、肾藏精的病理表现

  精亏证: 肾精不足导致发育迟缓、早衰、性功能减退、骨质疏松、健忘等。

  封藏失职: 肾失固摄则遗精、滑精、带下量多等。

  06小柴胡汤使用人参的配伍意义

  邪从太阳传入少阳,缘于正气本虚,故又佐以人参、大枣益气补脾,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,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,俾正气旺盛,则邪无内向之机;参、枣与夏、姜相伍,以利中州气机之升降。

  一、扶正固本,调和枢机

  少阳病本质为“血弱气尽”,正气不足致邪气内侵。人参甘温补脾,健运中焦,使中气充盈,气机升降有序,助柴胡疏解少阳之邪,黄芩清泄里热,形成“扶正达邪”格局。

  二、御邪防传,阻断病势

  人参通过补益脾胃,预壮里气,防止邪气内陷阳明或三阴。尤在泾指出,参、枣“预壮里气,使邪不得深入”,体现“治未病”思想。

  三、佐制降逆,恢复气化

  半夏、生姜降逆止呕可能伤胃,人参益气护胃,调和其燥性;同时助甘草调和诸药,使全方攻补兼施,气机自通。

扫码学习